山东三地疫情阻击战,中风险区里的民生温度与希望之光山东3个中风险地区
2022年12月 ,山东省内三地疫情引发全国关注,日照五莲、青岛黄岛 、烟台龙口这三个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的县域,犹如齐鲁大地上三颗璀璨的"防疫星",在寒冬里演绎着特殊时期的民生史诗 ,当"封控"成为高频词汇,这些地方的抗疫实践正在书写一部现实版"人间烟火录" 。
封控区里的"逆行者"交响曲 在五莲县潮河镇 ,凌晨三点的核酸检测现场,流动采样车的灯光刺破夜色,镇卫生院护士王芳连续工作14小时后 ,防护面罩上的雾气凝结成水珠,倒映着她被口罩勒出印记的脸庞,这样的场景在三地已成常态 ,据统计,三地累计派出医护人员超2.3万人次,相当于每百名居民配备3.8名医护人员,远超常规标准。
青岛黄岛区某社区志愿者团队创新"物资配送智能系统",通过微信群接龙统计需求,整合商超库存数据,实现"无接触配送" ,这种数字化管理让日均配送效率提升40%,同时避免交叉感染风险,烟台龙口市在交通管制期间 ,组建由120名退役军人组成的"铁骑配送队",他们骑着警用摩托穿越封锁区,累计完成紧急物资运输3800余次。
产业经济遭遇的"寒流时刻" 面对突发疫情 ,三地工业体系展现出惊人韧性,青岛黄岛的海尔智家工厂实行"闭环生产",2.3万名员工吃住都在厂区 ,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将产品直发全国,五莲的石材产业通过"云签约"完成12个亿元级订单,线上洽谈会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达45亿元 ,龙口市的渔业企业创新"海上移动加工厂",在渔船上完成速冻加工,实现"船到厂门,门到码头"的供应链重构。
三地规上工业企业保持92%的开工率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特别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三地保持生产不减速 ,青岛某新能源电池企业甚至实现产能逆势增长18% 。
民生保障的"温暖防线" 在五莲县街头镇,社区工作者们将生活物资装进"防疫爱心包",每个包裹里不仅有蔬菜粮油 ,更有手写鼓励卡,这种"物质+精神"的双维保障,让封控居民满意度达96.7% ,青岛黄岛某小区物业经理带领20名工作人员,连续28天为独居老人提供代购服务,累计跑腿3000余次。
教育系统在疫情中创新"双师课堂",三地共有1.2万名教师开展线上教学 ,开发本土化网课资源3200余节,医疗系统建立"云会诊"平台,三地医院专家每周远程会诊病例超2000例,实现"封控不封医"。
社会治理的"创新试验场" 五莲县首创"网格化+数字化"防控模式 ,划分1287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配备"红色管家",通过AI人脸识别系统 ,实现重点人员动态监测,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青岛黄岛开发区推行"企业防疫官"制度 ,培训200名企业专职防疫员,构建"政府指导-企业执行-社区监督"的三级防控体系 。
三地累计完成环境消杀面积超1.2亿平方米,建立"防疫-消杀-检测"三位一体机制 ,特别在冷链物流环节,创新"分区管控+闭环运输"模式,确保防疫物资和民生商品运输零中断。
曙光初现的"复苏密码" 2023年1月,三地连续三日无新增本土病例 ,防控等级逐步下调,政府迅速启动"助企纾困21条",对中小企业给予租金减免、社保补贴等政策,文旅部门推出"云游齐鲁"线上体验项目 ,通过VR技术展示三地特色景点,带动文旅收入回升至疫情前水平的65%。
在青岛黄岛某工业园区,企业开始安装智能防疫闸机 ,实现"无接触通行",五莲县组织300名返乡大学生开展"防疫青年岗",将大学生就业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 ,龙口市通过"防疫物资生产联合体"模式,带动32家中小企业转型生产防疫物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 。
这场疫情阻击战正在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压力测试",三地积累的防控经验、创新模式和社会动员能力 ,为后续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当解封的哨声响起,留在记忆深处的不仅是数字背后的艰辛 ,更是无数平凡人在危难时刻展现的人性光辉,这些被按下"暂停键"的县域,终将在经历寒冬后,迎来更具韧性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