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疫情封控下的社区防疫实践,一场全民参与的抗疫大考上饶铅山疫情
铅山疫情暴发以来,这座江西东部的山水小城迅速登上全国热搜榜,从2022年9月28日报告首例本土确诊病例,到2023年1月15日实现社会面清零,这场持续近四个月的疫情阻击战 ,不仅考验着当地政府的应急能力,更展现了基层社区防疫体系的韧性,作为全国首批"无疫县"创建单位 ,铅山在疫情暴发初期就展现出独特的防疫逻辑:不追求"零感染"而强调"最小社会成本",通过精准防控与民生保障的平衡,探索出具有山区特色的精准防控路径。
疫情暴发:山区小城的特殊挑战 铅山县位于赣东北 ,县域面积3118平方公里,山地占比达78%,常住人口不足百万 ,这种地理特征决定了疫情传播的特殊性:县域内缺乏大型交通枢纽,县域外交通要道仅有319国道和浙赣铁路,地理屏障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防控优势 ,但2022年9月28日报告的首例本土病例,却打破了这种平衡 。
首例确诊患者是一名从上海返回的务工人员,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由于县域内医疗资源有限,确诊后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到10月8日,铅山县累计确诊突破百例,占当时江西省确诊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种快速扩散与县域医疗资源不足形成尖锐矛盾:全县仅有一家三甲医院,重症床位仅30余张,日均核酸采样能力不足5000管。
面对严峻形势,铅山县迅速启动"保基本、防扩散"的防控策略 ,10月9日凌晨,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划定3个高风险区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这种"精准圈层"管理策略,既避免了全域封控对民生经济的冲击 ,又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链,至10月20日,高风险区调整为2个,中风险区维持1个 ,形成"三区"管控模式。
封控实践:山区社区的独特智慧 在"三区"管控模式下,社区防疫成为关键战场,铅山县创新推出"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将全县12个街道办划分为23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和5-8名志愿者,通过"赣服通"政务APP实现物资订购 、垃圾清运、就医送药等服务的"指尖办理" ,减少人员流动。
在鹅湖镇东风社区,志愿者团队每天凌晨5点就开始工作,他们穿着红色马甲,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楼道间 ,负责配送生活物资 。"独居老人需要特殊照顾,我们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台账。"社区书记王芳介绍,社区现有志愿者327人 ,其中党员占比68%,形成了"党员先锋队+社区工作人员+热心群众"的联防联控网络。
防疫物资保障同样体现山区特色,为解决封控期间运输难题,县里协调林业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用林业运输车改装成物资配送车 ,每天向高风险区运送蔬菜、肉类等生活物资,至2022年11月中旬,累计配送物资超1200吨 ,确保居民"菜篮子"稳定 。
民生保障:防疫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在严格防控的同时,铅山县注重平衡防疫与民生需求,针对封控期间企业停工问题 ,县里推出"防疫泡泡"工作法: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低风险区域企业实行"闭环生产",至2022年11月下旬 ,已有47家企业通过"泡泡"模式恢复生产,带动就业超8000人。
医疗救治方面,县里与省里多家三甲医院建立远程会诊机制,通过5G技术实现"云会诊" ,对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累计转运至上级医院15人,实现"零死亡",心理疏导服务同样被纳入防控体系 ,组建由12名心理医生构成的专家团队,开展线上咨询3000余次。
经验启示:县域防疫的山区样本 铅山防疫实践为县域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一,地理屏障转化为防控优势 ,通过交通管控切断传播链;其二,"三区"管理实现精准防控,避免"一刀切"式封控;其三 ,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治"格局,降低政府防控成本;其四,民生保障与防疫并重 ,维护社会基本运转 。
这场疫情大考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县域医共体建设滞后,基层医疗设备不足;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尚未完善,部分物资依赖外部支援;数字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老年人面临使用智能系统的困难,这些经验正在被写入《铅山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2023-2025)》,为未来防控提供改进方向。
当最后一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时,铅山街头已恢复往日的生机,茶山公园的茶农们开始采摘新茶 ,学校里的孩子们重返课堂,商铺重新挂起红灯笼,这场疫情不仅检验了铅山人民的韧性 ,更让这座古老的山城焕发新的活力,正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总指挥在总结会上所言:"我们守护的不是钢筋水泥里的城市,而是青山绿水间的家园。"这种发展理念的转变 ,或许正是中国县域防疫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