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启动旅游熔断机制 全省暂停跨省团队游甘肃采取熔断措施暂停全省旅游

导语
为应对当前疫情形势变化 ,保障游客和从业人员健康安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2年8月15日发布公告,自8月16日起暂停全省跨省团队旅游业务 ,这一举措是甘肃在统筹疫情防控与文旅复苏过程中采取的又一重要措施,旨在通过短期调控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 。

甘肃启动旅游熔断机制 全省暂停跨省团队游甘肃采取熔断措施暂停全省旅游-第1张图片


背景与动因:疫情反复下的艰难抉择

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业呈现强劲复苏态势,2022年上半年 ,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和35% ,敦煌莫高窟、嘉峪关等热门景区客流持续高位运行,随着全国多地疫情零星暴发,尤其是8月初陕西西安 、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出现聚集性疫情 ,甘肃面临输入性风险加剧的严峻形势。

在此背景下,甘肃文旅厅经综合研判,决定采取"熔断机制":当某市(州)单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达到5例时,立即暂停该地区的跨省团队旅游业务;若连续3天无新增病例 ,则解除限制,该机制自8月16日起施行,覆盖全省16个市(州) ,涉及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及自驾游团队。


措施细节:精准施策保障安全

  1. 暂停范围明确化

    • 团队旅游:包括跨省包车、包机 、跟团游等组织形式,暂停范围涵盖省内所有景区、酒店、旅行社等配套服务 。
    • 跨省业务:甘肃居民前往省外旅游的团队游业务同步暂停,避免跨区域传播风险。
    • 特殊群体:针对老年旅游团 、研学旅行等特殊类型团队 ,制定差异化疏导方案。
  2. 执行时间与区域联动

    • 实行"动态熔断"机制,各市(州)需每日上报疫情数据,文旅部门同步更新风险等级 。
    • 对兰州 、酒泉等交通枢纽城市实施更严格管控 ,要求抵达游客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 。
  3. 配套保障措施

    • 退改政策:旅行社需无条件退还已收取的费用 ,平台订单可自动触发退款。
    • 本地游引导:鼓励开发兰州周边露营、黄河夜游等低风险产品,已发放5000万元文旅消费券。
    • 交通管控:省际客运班线、铁路专线暂停,机场 、车站增设核酸检测点 。

多维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

对旅游业的影响

  • 直接损失:预计影响暑期旅游收入约30亿元 ,涉及1.2万家旅游企业。
  • 产业链冲击:酒店、餐饮、零售等关联产业收入预计下滑15%-20%。
  • 市场信心:部分游客转向线上虚拟游览,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访问量单日突破50万次 。

社会经济影响

  • 就业压力:直接从业人员约12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百万。
  • 财政贡献:旅游业占甘肃GDP约4.3% ,暂停措施或影响地方财政。
  • 民生关切:民宿业主 、自由职业者等面临短期收入中断风险 。

公共卫生价值

  • 风险阻断:预计减少跨省传播风险约70%,为医疗系统争取缓冲时间。
  • 资源调配:释放的文旅人力转向社区防控,兰州、张掖等地志愿者参与率达80%。

国际经验借鉴与创新实践

  1. 熔断机制的科学性
    参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旅游限制经验 ,结合甘肃实际制定分级标准 。

    • 风险阈值:单日新增确诊5例触发熔断。
    • 解除条件:连续3天无新增病例且累计确诊低于50例。
  2. 数字化治理创新

    • 开发"甘肃文旅防疫通"小程序,实现团队行程实时追踪 。
    • 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核酸检测结果,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
  3. 补偿机制探索

    • 设立2亿元旅游发展基金,用于企业纾困和产品升级。
    • 推出"云旅游"认证体系,对线上产品给予税收减免。

未来展望:精准防控与弹性复苏

  1. 分阶段恢复路径

    • 第一阶段(1-3个月):聚焦防控 ,确保零新增病例 。
    • 第二阶段(4-6个月):试点低风险区域旅游,限流开放部分景区。
    • 第三阶段(7-12个月):全面复苏,推出"丝绸之路文旅年"活动。
  2. 产业升级机遇

    • 推动A级景区智慧化管理,2022年已有67家景区接入AI导览系统 。
    • 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 ,平凉 、庆阳等地已建成20个康养基地。
  3. 区域协同策略
    与宁夏、青海共建"西北文旅走廊" ,联合推出跨省联票制度。 通过"铁路+旅游"模式,开行兰州至敦煌、嘉峪关的旅游专列 。


甘肃旅游业的暂停并非终点,而是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科学施策平衡发展与安全 ,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这个西部省份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文旅复苏之路,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言:"莫高窟的千年壁画见证过无数变迁 ,我们同样相信,暂时的沉寂必将迎来更璀璨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