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与守望者,连云港白塔疫情中的社区守望与生命接力连云港白塔疫情
(全文约3200字)
2022年8月,连云港市海州区白塔镇被按下暂停键,这座苏北平原上的普通小镇,因一名返乡大学生核酸检测阳性 ,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因疫情防控而全域封控的城镇,当"封控"二字突然闯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白塔镇居民在48小时内经历了从"烟火人间"到"静默时空"的剧烈转变,这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农业大镇 ,用三个月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基层防疫的"人间史诗"。
封控前的最后24小时 8月1日清晨,白塔镇中心卫生院核酸检测采样点前 ,陆续有居民前来做核酸检测,26岁的张雨晴是南京某高校研究生,假期返乡后准备在老家完成毕业论文 。"当时觉得核酸检测很正常 ,就像平时体检一样。"她回忆说,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成为疫情传播的起点。
8月2日凌晨,白塔镇核酸检测结果异常 ,凌晨3点,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到省卫健委通知,要求对全镇人员进行二次核酸检测 ,这个决定打破了原本按部就班的防控节奏 。"我们当时还在准备开学典礼,突然接到通知要全员核酸,很多老师同学都愣住了。"白塔中学教师李振华说。
8月3日凌晨,白塔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自8月3日6时起,全镇实行封闭管理 ,人员非必要不外出,车辆严格管控,这份通知通过微信群 、社区广播、横幅等方式迅速传开。"刚开始有点懵 ,后来看到群里不断弹出的核酸阳性消息,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居民王建国说。
封控初期的生存挑战 8月3日清晨,白塔镇主干道上的车辆骤然减少 ,往日热闹的农贸市场空无一人,街道两侧商铺全部关闭,这个以棉花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闻名的乡镇 ,突然陷入寂静。"米面油储备够不够?"成为封控初期最热门的讨论话题 。
在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临时搭建的物资调配中心,工作人员昼夜不息地分拣配送生活物资。"我们每天要处理3000多份订单,确保居民'足不出户'的同时'居家不缺供'。"物资调配组长陈敏介绍,为应对突发情况 ,指挥部还设立了"特殊需求响应机制",为独居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服务 。
封控期间,白塔镇创新性地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全镇划分成1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由党员 、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小组"。"我们网格的志愿者每天至少走访两次 ,帮助老人购买药品,收集垃圾。"网格员张丽娟说,在某次走访中 ,志愿者发现一位独居老人因行动不便未能及时接种疫苗,立即协调医护人员上门接种 。
封控中的温情瞬间 在封控初期最艰难的日子,白塔镇居民自发形成了独特的互助网络 ,微信群里的"共享冰箱"活动迅速兴起,居民们将多余的蔬菜、肉类放入社区共享点,"你捐一袋米 ,我出一壶油",形成温暖的物资循环。"刚开始可能只是几包零食,后来发展到整箱鸡蛋、冷冻水饺。"社区志愿者刘伟说 。
某社区志愿者团队发明了"代际学习"模式 ,年轻人教老年人使用手机预约核酸、使用健康码,老年人则教年轻人辨认传统草药。"张奶奶教我用艾草泡脚防疫,王爷爷教我修收音机。"大学生志愿者小周感慨道,这种跨代际的互动 ,成为封控期间独特的文化风景。
在医疗救治方面,白塔镇建立起"三区两通道"的应急体系,确诊患者集中收治在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轻症患者通过线上问诊获得处方药物 。"我们开发了'云药房'系统 ,居民在线提交症状和用药需求,药剂师1小时内配药送达。"镇卫生院院长王强介绍,至8月底 ,累计完成线上问诊2300余人次。
封控解除后的反思与重建 9月12日,白塔镇解除封控,当第一辆公交车驶过空荡荡的街道时 ,车窗外的居民纷纷挥手致意,这个场景被摄影师张华定格,成为封控期间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 。"看到公交车经过 ,突然感觉像电影里的画面。"居民陈芳说。
封控期间形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被纳入江苏省基层治理创新案例,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整理出《封控期间社区治理经验总结》,提出"五个一"工作法:一张网格表管理人口动态,一部热线电话解决需求 ,一支党员先锋队传递温暖,一套数字化系统保障物资流通,一次复盘会议完善机制 ,该经验后被推广到连云港市其他乡镇 。
在封控期间,白塔镇居民疫苗接种率从85%提升至98%,镇疫苗接种专班组长赵明表示:"我们发明了'移动接种点',用冷链车改装成临时接种室 ,开进田间地头。"这种创新模式在封控期间为3万余名村民提供了便利。
疫情背后的深层启示 白塔疫情暴露了基层防疫体系的短板,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复盘时发现,初期因物资储备不足导致部分居民出现恐慌性抢购 。"我们后来建立了'物资储备双备份'机制 ,确保至少能维持15天供应。"陈敏介绍,这种教训促使连云港市出台《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建立"基础储备+区域共享"的物资体系。
疫情催生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变革,白塔镇开发的"防疫通"小程序 ,整合了核酸查询 、物资订购、就医挂号等功能,累计使用超过50万人次 。"这个小程序让我们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镇党委副书记李明说,该经验后被纳入江苏省"智慧防疫"建设标准。
在封控期间,白塔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新常态" ,社区文艺团队创作抗疫主题快板、广场舞,镇图书馆推出"云端读书会",民间艺人用传统戏曲演绎抗疫故事。"我们编排的《防疫三字经》在全镇巡演40余场 ,成为群众最喜爱的文艺节目 。"文化站站长周芳说。
后记:封控后的新生 2023年春天,白塔镇棉花田里新栽的防虫网形成一片片"绿色长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建国指着田垄说:"疫情让我们意识到科技防控的重要性 ,现在每块田都安装了智能虫情监测仪。"这种转变,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 。
当记者再次走访白塔镇时,发现街道两侧新栽的梧桐树已亭亭如盖,镇疫情防控指挥部旧址变成了"基层防疫实践基地" ,展柜里陈列着封控期间使用的测温枪 、防护服等物资。"这些物品见证了一个普通小镇的抗疫历程。"解说员李娜说 。
白塔疫情的"封控记忆",正在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动力,正如镇党委书记在封控总结会上所言:"我们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蜕变 ,这场疫情让我们更清楚,守护人民安康需要永恒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画卷中,白塔镇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